近日,東北三省氣象部門第二次東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工作完成并出版了《東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2020決策者摘要》。
今年以來,我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6月,東北冷渦異?;钴S,全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九成,為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多。
1961年—2017年,東北區域年平均氣溫上升速率為0.31℃/10年,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氣溫上升速率和全球近50年氣溫上升速率。年降水日數以1.7天/10年的速率減少,降水強度以0.11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強。
2021年,東北區域氣象中心組織遼寧、吉林、黑龍江省氣象部門完成了第二次東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工作,并出版了《東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2020決策者摘要》。
昨日,遼寧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氣候變化的觀測情況、影響及未來變化趨勢,以及依據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對東北區域農業、濕地以及城市采暖制冷能耗影響的評估結論,并提出可供選擇的適應氣候變化對策和措施。
今年我省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遼寧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我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6月,東北冷渦異?;钴S,全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九成,為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多。
8月下旬到9月中旬,先后出現龍卷風、近10年罕見強風雹、近10年9月份最強暴風雨天氣,9月19日至20日出現近10年9月份最強暴風雨,全省平均降水量和最大降水量均突破1951年以來9月份歷史極值。
10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5.5倍,10月2日至4日出現歷史同期罕見的強風雹及大暴雨天氣,全省平均降水量和最大降水量均突破1951年以來10月歷史極值,并出現歷史罕見最大風力達13級的陸地瞬時大風。省氣象局全力做好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工作,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充分發揮氣象預警先導作用。研發了具有自動報警提示功能的預警業務系統,確保預警信息早、準、廣、快發布。
1961年—2017年氣溫上升、降水日數減少、降水強度增加
根據《評估報告》,1961年—2017年,東北區域年平均氣溫上升速率為0.31℃/10年,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氣溫上升速率和全球近50年氣溫上升速率。同期,遼寧省平均氣溫上升速率為0.27℃/10年。東北區域年降水日數以1.7天/10年的速率減少,降水強度以0.11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強。同期,遼寧省年降水日數以2.8天/10年的速率減少,降水強度則以0.17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強。
日照、風速均呈減少趨勢,1961年—2017年,東北區域年日照時數以35.2小時/10年的速率明顯減少,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減少速率為40.0—79.9小時/10年,年平均風速以0.19米/秒/10年的速率顯著下降。同期,遼寧省年日照時數減少速率為36.6小時/10年,年平均風速下降速率為0.21米/秒/10年。
積雪期縮短,最大積雪深度增加,最大凍土深度減小。東北區域積雪初日以1.4天/10年的速率顯著推遲,積雪終日以2.3天/10年的速率顯著提前,積雪期以3.7天/10年的速率顯著縮短,最大積雪深度以0.9厘米/10年的速率增加,最大凍土深度以5.5厘米/10年的速率減小。同期,遼寧省積雪初日以0.5天/10年的速率推遲,積雪終日以2.5天/10年的速率顯著提前,積雪期以3.0天/10年的速率縮短,最大凍土深度以3.7厘米/10年的速率顯著減小。
到21世紀遠期
東北氣溫將上升5.3—6.2℃
東北區域氣溫持續上升。到21世紀遠期(2081—2100年),在低排放情景下,東北區域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2℃—2.0℃;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氣溫可能上升3.3—3.9℃;在高排放情景下,氣溫可能上升5.3—6.2℃。
暴雨洪澇災害風險總體增強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紀近期(2020年—2035年)和中期(2046年—2065年),東北區域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由遼寧中南部向北延伸,面積有所擴大。
高溫災害風險總體增強。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紀近期(2020年—2035年)和中期(2046年—2065年),東北區域中等級別以上高溫風險區域由遼寧西部向北和省會城市擴展。
干旱風險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紀近期(2020年—2035年)和中期(2046年—2065年),遼寧中西部地區干旱風險較高,干旱面積向西略有延伸;21世紀遠期(2081年—2100年),該地區干旱風險較中期降低。
低溫冷害風險下降。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紀近期(2020年—2035年)和中期(2046年—2065年),低溫冷害高風險區主要位于黑龍江北部,遠期(2081年—2100年)低溫冷害對東北區域的影響將減小。
極端氣候增加
會造成農業生產不穩定性
談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沈陽區域氣候中心主任趙春雨介紹,氣候變暖對農業、自然生態系統、能源等敏感領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影響有利有弊,總體表現仍為“弊大于利”。氣候變化背景下,熱量資源的改善有助于延長農作物生育期,但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增加會造成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氣候變化不僅可通過影響農業和自然資源而間接地對第二、第三產業產生影響,而且氣候變化減緩措施也將對社會經濟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依據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對東北區域農業、濕地以及城市采暖制冷能耗的評估結論,《評估報告》也提出可供選擇的適應氣候變化對策和措施。
在農業方面,調整種植結構,充分利用好熱量資源。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減輕旱澇災害影響。遏制黑土地退化,強化黑土地保護。
在濕地方面,維持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濕地生態需水。建立長效的補水機制,修復和保護退化濕地,減少氣象災害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城市采暖制冷能耗方面,開展光熱氣候資源評估區劃,推進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優化能源結構。完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推進建筑節能。
遼沈晚報記者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