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id="6y9dm"></i>
        <u id="6y9dm"></u>
        1. <u id="6y9dm"><bdo id="6y9dm"></bdo></u>

          <u id="6y9dm"><bdo id="6y9dm"></bdo></u>

        2. <u id="6y9dm"></u>
          <i id="6y9dm"></i>
          1. <u id="6y9dm"><bdo id="6y9dm"></bdo></u>
            首頁 > 電子快報 > 國際 > 正文

            舊石器時代鄭州地區的原始人類是如何生活的?

            2021-12-06 15:50:25 來源 : 大河報

            1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鄭州地區的原始人類,是如何生活的?石頭在他們手里如何變成了工具?陶器在他們的生活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還沒有進入刀耕火種的時代,他們又如何在蠻荒的世界生存下去的?

            12月4日,第10屆亞洲舊石器考古學年會在鄭州召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進行的鄭州舊石器考古主要發現與研究進展,確立了鄭州及中原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發展序列,揭示出中原地區現代人出現的考古學證據,填補了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空白。

            【時代】舊石器時代覆蓋了人類歷史99%的時間

            你對人類的過去了解嗎?沿著歷史長河,越過唐宋元明清,越過夏商周三代,越過三皇五帝,到遙遠的史前社會,從新石器時代,上溯到舊石器時代,人類究竟走過了怎樣艱辛的進化過程?

            舊石器時代,是從大約300萬年前開始的,到距今1萬年左右結束。而在地質時代上,舊石器時代又涵蓋了上新世晚期和整個更新世。

            舊石器時代,是刀耕火種的時代嗎?非也。刀耕火種,雖然是形容原始社會的生活生產方式的,卻是在新石器時代之內。舊石器時代的大部分時期,人類以采集、狩獵為生,以松散的社會群體為單位,過著遷徙和流動的生活。一直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一些人類群體才開始轉向農業經濟和定居生活。

            了解了這些,才能對鄭州舊石器考古的主要發現與研究進展有一個比較全面和準確的認識。大河報·豫視頻記者了解到,從2001年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長期合作,組織多學科隊伍,開展考古發掘與調查,進行了系統的多學科的研究。先后發掘了滎陽織機洞、新密李家溝、新鄭趙莊和黃帝口、二七區老奶奶廟遺址,以及登封西施、東施遺址,和方家溝遺址,獲得了多項重要發現與研究成果。

            經過20年的研究工作,首先確立了鄭州及中原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發展序列。兩單位課題組結合新發掘遺址開展的環境考古研究,以及加速器碳14與光釋光等測年技術的應用,取得大量古環境與年代學資料數據,為系統展示本地區晚更新世以來,尤其是晚更新世中、晚期舊石器文化發展歷程奠定非常堅實的基礎。

            【階段】中原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發展序列確定

            根據介紹,織機洞遺址發現與綜合研究成果展示,本區礫石工業和以礫石為原料的粗大石片石器工業并行于晚更新世早期,一直到距今5萬年前后才發生明顯變化,進入以小型石片工業為主階段。

            織機洞上層、老奶奶廟、趙莊、方家溝等遺址從距今5萬年前后出現石器小型化、加工精致化及片狀毛坯為主導,遺址數量增加,且結構復雜化等,一直持續到距今4萬年左右,是中原及鄰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文化初始階段發展的特點,大致與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初相當。其后,晚期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早段。

            西施遺址石葉遺存,取代早前流行的石片工業,則可視作舊石器時代晚期后段的開始。以石葉與細石葉技術為標志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后一階段,亦可以分為前后兩段,即以石葉技術為標志的前段,以及以細石葉占主導的后段。不過前段流行的時間很短暫,僅在距今2.6萬年前后開始,到距今2.4萬年前后隨著船形細石核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即告結束。

            代之而起的船形細石葉技術為標志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最后階段,則一直持續到距今1萬年前后的舊、新石器時代交替。這一過程清楚地展現了中原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發展序列。

            【證據】具備象征行為的“現代人”,出現在舊石器時代的中原地區

            考古發現與基因分析已證實,現代人這個物種約30萬年前形成于東非。此現代并不是我們常說的現代,而是人類發展階段上的一個專門表述。

            人類學研究認為,人類進入現代階段(或者說具有現代)的顯著標志是——象征思維的出現。什么是象征思維?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可以大致表述,它是一種可以談論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的能力。象征思維能讓人離開當下的直接感知(或者說超脫感知的束縛),通過回憶和假設開啟另一段意識的旅程。

            而具體到鄭州,考古新發現清楚展示晚更新世中、晚期中原地區簡單石片石器主人的行為復雜化,特別是現代人獨具的象征行為的出現等,如老奶奶廟等遺址布局結構有意的安排、優質石料遠距離的運輸,以及石器生產技術的進步等,都是很明確的證據。

            其中,新鄭趙莊遺址發現遠距離搬運紫紅色石英砂巖,專門壘砌成石堆基座,再擺放巨大象頭遺跡,更為引人注目。這一反映非功利復雜活動的遺跡,無論是出于對巨獸的恐懼或崇拜,或是對狩獵豐收的祈求,都具有明顯象征意義,是現代人行為出現的重要證據。

            尤為重要的是,鄭州地區典型石片石器組合將華北到中原以南地區同類發現連為一體,進一步證明中國境內具有解剖學意義上的早期現代人的出現,是和具有本地區長期延續的石核—石片技術傳統的舊石器遺存密切相關,清楚地展示出中國及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與發展的區域特點。

            登封西施與東施遺址石葉及細石器工業的發現,更清楚展示出了晚更新世期間中國及東亞大陸中部地區發生過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證實了現代人擴散北線的存在。

            由此可知,在距今4萬~5萬年中原及周邊已明確出現現代人之際,來自舊大陸西側的人群或文化的影響仍僅局限于西北部寧夏水洞溝等地,直到距今2.6萬年前后才波及中原腹地。

            【工具】從狩獵采集到農業社會,舊石器時代是如何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

            舊石器時代是如何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行為發生了哪些微妙的變化?2009年~2010年發掘的新密李家溝遺址,發現中原地區最晚的細石器文化、疊壓在細石器文化層之上的李家溝文化,以及更晚的裴李崗文化。該成果顯示,從舊石器時代末期到新石器時代,具有不同文化傳統的人群曾長期生活在遺址附地區,因而留下各類文化遺存,為探討中原地區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完成從狩獵采集社會到農業社會轉變歷史進程,提供了重要的新證據。

            李家溝下文化層發現典型的細石器文化遺存,主要有船形與錐、柱形的細石核、細石葉等,還發現數量較多的人工搬運石塊,可能與居住活動相關。在典型細石器文化層發現的原始素面陶片與簡單磨刃石錛,更突出反映中原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文化發展的復雜。

            李家溝文化階段的細石器技術已現衰落趨勢。該層發現的細石器成分所占比例明顯減少,技術也變得更簡單隨意。磨制技術產品則明顯增多,最常見是石磨盤等發現。完整的動物骨骼及碎片雖有較多發現,但少見大、中型的哺乳動物,多是形體較小型動物骨骼碎片,顯示此時專業化狩獵大型動物的生計活動已不再繼續。小型動物可能只是本階段李家溝居民部分食物來源。雖然尚未發現有植物遺存,但大量陶片存在說明陶器在本階段已很流行。

            你知道鄭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陶器,其用處是什么嗎?是喝酒,是盛水,還是儲存糧食?根據研究,北方地區早期陶器功能可能多與植物籽實類的食用與保存相關。李家溝文化層豐富的陶器發現說明此時植物類資源應已經占有很重要地位。

            從細石器到李家溝文化層來看,該遺址前后兩階段發生明顯變化,從早期流動較強的大動物專業化狩獵,逐漸轉變為更多利用植物資源的定居,展現中原地區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開始由狩獵采集向定居與農業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

            亚洲精品国产av现线

                1. <i id="6y9dm"></i>
                  <u id="6y9dm"></u>
                  1. <u id="6y9dm"><bdo id="6y9dm"></bdo></u>

                    <u id="6y9dm"><bdo id="6y9dm"></bdo></u>

                  2. <u id="6y9dm"></u>
                    <i id="6y9dm"></i>
                    1. <u id="6y9dm"><bdo id="6y9dm"></bd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