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30年將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
9月16日,國務院公示批復原則同意《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通過實施《規劃》,到2022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并改造提升現有高標準農田1.05億畝,以此穩定保障1.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將高效節水灌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規劃、同步實施,2021—2030年完成1.1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
今日上午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說,農田作為糧食生產的基礎,其質量高低不僅影響糧食產量的高低,還關系到糧食質量的好壞,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同時,農田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是重要的碳庫,對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規劃》堅持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立足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著眼長遠和全局,綜合考慮自然資源稟賦、工作基礎、財力狀況等因素,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目標任務,明確到2025年累計建成10.75億畝并改造提升1.05億畝、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到2035年,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
《規劃》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內容。要求加快構建科學統一、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同時,綜合考慮建設成本、物價波動、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籌資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畝均投入水平,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一般應逐步達到3000元左右。
《規劃》緊盯糧食生產首要目標,優化了建設分區,明確了分區域建設重點,要求科學設計建設內容,加強項目精細化管理,嚴格執行相關建設標準和規范,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變更評價,提高建設質量。規范項目竣工驗收,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實現項目長久持續發揮效益。同時,《規劃》還明確了實施保障措施。
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節水、節電、節肥、節藥、節人工效果明顯,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10%至20%,畝均節本增效約500元,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連續多年確保全國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相關閱讀
-
今日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