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律援助有9種具體情形可適用告知承諾制
記者22日從北京市司法局獲悉,作為開展“減證便民”行動的又一舉措,市司法局印發了《北京市法律援助經濟困難證明告知承諾制實施意見(試行)》,正式實行法律援助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條件的,在申請法律援助時,可以選擇提供經濟困難證明或者簽署《法律援助申請告知承諾書》。此舉大大壓縮法律援助申辦時間,打通服務困難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兑庖姟穼嵤┖?,已有43名當事人選擇了承諾制申請并獲得法律援助。
簽署承諾書 獲得法律援助更便捷
以往,申請人在申請法律援助時,需要提供經濟困難證明。此次北京市司法局實施法律援助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后,申請人還可以選擇簽署承諾書,更便利地獲得法律援助服務。
目前,有9種具體情形可適用告知承諾制:
1、農村五保供養對象;
2、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生活困難補助金的;
3、在社會福利機構由政府出資供養或者由慈善機構出資供養的;
4、重度殘疾的;
5、患有重大疾病且無固定生活來源的;
6、司法救助對象;
7、依靠政府或者單位給予撫恤金生活的;
8、正在享受社會救助的,包括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采暖救助、臨時救助、城鄉低收入家庭等人員;
9、如實說明經濟困難狀況并承諾符合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條件的。
據悉,申請法律援助時,申請人可自主選擇是否采用告知承諾制方式辦理。申請人不愿選擇或者無法選擇告知承諾制的,應當依法提交經濟困難證明文件。但是,列入國家、北京市信用信息服務平臺信用懲戒名單的,在信用修復前不適用告知承諾制。
申請人選擇告知承諾制的,需簽署《法律援助申請告知承諾書》;屬于第9項情形的,還需填寫《法律援助申請人家庭成員和經濟困難申報表》,并簽署《法律援助申請人告知承諾情況核查授權書》。
多渠道監督嚴防虛假承諾
為加強對告知承諾制的事中事后監管,在民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的支持和大數據平臺的支撐下,市司法局建立了告知承諾制在線核查系統。法律援助機構可以通過部門信息共享核查申請人接受社會救助情況及其家庭收入、社保繳納情況,還可以向其工作單位、居住地村居委會發函了解其收入及財產情況。
做出法律援助決定后,法律援助機構會通過案件承辦人、公示和接受群眾投訴等渠道,實施對申請人承諾的監督。
不實承諾會有什么法律后果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北京市法律援助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申請人以欺騙、隱瞞事實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得法律援助的,應當被依法終止法律援助。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其支付已實施法律援助的費用,并處三千元以下罰款。
同時,不實承諾的申請人還將被記入失信記錄,共享至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失信名單,在國家和本市信用平臺進行公示,成為政府失信聯合懲戒對象。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是什么?
根據《北京市法律援助條例》等法規及本市政策,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經濟困難條件,按照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執行。根據本市社會救助相關文件精神,具體核查標準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市當年最低工資標準;家庭擁有的人均貨幣財產總額低于本市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1.5倍。
根據有關部門發布的文件:本市當年最低工資標準為每月2320元;本市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41726元。
獲得法律援助,申請人除了符合經濟困難標準,其申請事項需同時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情形。
責任編輯: